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昨(1)日公開疾呼,金管會應因地制宜,允許保險業在負債項下提列外匯變動準備金,將每年要付給外商投資銀行的700~800億元避險成本省下來。李長庚說:「台灣的錢應要留在台灣,否則20年保單每年付700多億元去避險,心其實蠻疼的。」
國泰金昨天舉行第3季法說會,由於新台幣第3季貶值5%左右,造成國壽海外投資避險成本年化後仍達3%,今年預估要付出200~300億元避險成本,吃掉大量獲利,李長庚忍不住在法說會上心痛呼籲:「金管會及會計界行行好、幫幫忙,不要讓壽險業白花這些錢。」
壽險公會理監事會日前通過,建議金管會允許壽險業在負債項下提列外匯變動準備金來沖抵匯兌損益,降低損益波動;金管會內部則認為,此建議與國際會計精神不符,希望提列在淨值項下,將每年獲利留在帳上,充實股東權益,不要全數當股利分配出去,匯兌評價仍要經過損益表,讓外界了解貨幣資產的真實價值。
壽險業者分析,隨國外投資金額每年增加,近5年花出的避險成本就達3,000~3,500億元;李長庚也表示,每年平均700~800億元的避險成本,國壽就占1/3,大部分資金流向外商投資銀行,20年保單每年支付,「代價真的很沈重。」
李長庚強調,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外匯變動準備金,將台灣錢留在台灣,且金管會既然已在IFRSs制度訂出許多台灣因地制宜的規定,如銀行員退休金、高鐵條款等,也應考慮台灣壽險業特性。
他分析,歐美保險業沒有大量國外投資,且不必避險,但台灣沒有足夠固定收益市場,壽險業必須大量投資海外,錢白花在避險成本上,也讓損益表波動劇烈。
國壽表示,提列外匯準備金等同「自己避險」,在帳上先預提資金,新台幣若升值,可在一定比率內沖抵匯兌損失;若新台幣貶值,匯兌利益也會轉到負債準備金項下。